为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芦山县宝盛乡人大代表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,以建设便民充电桩为突破口,推动基层治理精细化、集体经济多元化,走出了一条“服务民生、消除隐患、增收致富”的乡村振兴新路子。
听民声聚民智,当好群众诉求“传声筒”
“春节回家,发现村里不少邻居都开上了新能源车,可乡里连个充电桩都没有!最近的充电站远在十公里外的龙门镇,来回折腾太费时间。有人冒险私拉电线,安全隐患大;想装家用充电桩,可一年就回来几天,实在不划算。”凤头村村民杨宗文道出了新能源车主的共同烦恼。
随着新能源车普及,农村充电设施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。今年1月底,杨宗文联合村里其他车主向乡人大代表、村党支部书记李本康反映这一诉求。让人惊喜的是,这个“小诉求”很快得到了回应——李本康代表迅速将其纳入重点建议。
2月7日,在李本康代表的推动下,村“两委”立即召开村民议事会,实地考察选址,加快推进充电桩项目建设。期间,李本康等代表全程参与设备选型、施工监督,确保项目高质量落地。如今,新装的充电桩已全面投入使用,村民们的“心头病”终于得到解决。
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落地,正是人大代表主动履职、回应民生的生动实践。正如村民所言:“向代表反映的问题,件件有回音。”这背后,是人大代表扎根基层、联通上下的桥梁作用——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,将“群众盼的”变成“政府干的”,让“小诉求”催生“大变革”。
解难题谋发展,争做集体经济“助推器”
“好消息!凤头村充电桩正式上线运营啦,欢迎各位车主使用,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!”4月初,随着宝盛乡充电桩项目正式投入使用,乡人大主席张元琴热情地在各个微信群为项目“代言”。
“主席,充电怎么收费啊?”面对群众询问,张元琴耐心解答:“电费执行统一标准,但我们的服务费可比其他地方优惠多了!”
经过代表们多次实地考察论证,最终将充电站选址定在凤头村小区——这里地处宝盛乡核心区域,毗邻乡政府、乡卫生院、信用社等,日常往来办事、就医的车辆川流不息,堪称“充电黄金地段”。
如今,5个快充慢充充电桩每天“车满为患”,不仅方便了群众,更开辟了一条可持续的“绿色财源”。李本康代表高兴地算起了经济账:“充电桩投用以来,天天都有车辆来充电,高峰时段更是供不应求。照这个势头发展,村集体收入稳了!”
代表们以点带面,推动全乡盘活闲置资源:利用集体土地建设停车场、整合项目资金完善配套设施、引导农户参与运营管理,逐步探索出“代表牵头、集体主导、群众受益”的乡村振兴新路径,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了生动样本。
优治理促长效,筑牢民生安全“防火墙”
4月初,凤头村村民李桂花向前来走访调研的李本康代表反映:“以前村里电线私拉乱接就像蜘蛛网,特别是下雨天看着就害怕。”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,村民为充电私拉“飞线”现象激增,加之老旧线路裸露、电表箱锈蚀等问题叠加,村内用电安全隐患日益突出。
针对这一紧迫问题,凤头村人大代表迅速行动,以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项目建设为契机,联合乡应急办、供电所等部门开展了“飞线治理”专项行动。具体措施包括:一是全面排查隐患,建立问题清单,整改老旧线路;二是加强宣传引导,通过入户讲解、发放手册等方式提升村民安全意识;三是强化长效管理,不定期巡查,防止“飞线”回潮。
“现在好了,充电桩就在家门口,再也不用冒险私拉电线了。”凤头村村民张建国指着崭新的充电桩高兴地说。充电桩项目落地既有效解决了新能源电车的“续航焦虑”,又消除了“飞线充电”“入户充电”等安全隐患。此次治理行动,不仅赢得了凤头村群众的一致好评,其将问题治理与民生设施建设相结合的思路,也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具有推广价值的实践经验。
从倾听“充电焦虑”到书写“完美答卷”,宝盛乡人大代表用行动诠释了“民有所呼、我有所应”的履职内涵。他们以充电桩为“小切口”,做活了服务民生、壮大集体经济、优化基层治理的“大文章”。下一步,随着乡村振兴深入推进,宝盛乡各级人大代表将继续聚焦群众“急难愁盼”,在产业发展、生态保护、文化传承等领域创新实践,让每一份建议都沾满泥土芬芳,每一次履职都绽放时代光彩。(芦山人大 扎西麦朵、李贤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