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雅安市雨城区人大常委会紧扣川西医养中心建设核心,靶向发力、持续问效,推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,群众健康获得感持续增强。
聚焦民声,“靶向监督”问实效
“以前看病总犯难,现在心里踏实多了!”——河北街道李阿姨的感慨,道出了雨城医疗之变。
区人大常委会将群众“急难愁盼”作为监督“风向标”,构建“三找准”选题机制:找准重点——围绕党委中心工作,锁定川西医养中心建设;找准热点——直击就医难、基层医疗薄弱等民生关切;找准难点——组织代表“专业力量”会诊政府工作瓶颈。
2023年,市区两级建设意见出台后,区人大常委会迅即组建调研组,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深度调研。直指医养结合体制不完善、发展动力不足、人才匮乏、安宁疗护体系不健全、特色不突出五大症结,开出探索创新模式、打造特色体系、提升专业能力、强化宣传推广等系列“药方”。高质量调研报告获区委采纳,为构建“一主三次多点”医疗布局、建设“两地一屏障”(川西医疗高地、宜养幸福地、健康屏障)提供关键的法治支撑和决策参考。
“精准选题、多力合一、破解痛点”——区人大常委会下出的这招监督“关键棋”,有效承载了厚重民意,彰显了人大监督的刚性与实效。
攻坚项目,“家门口”就医成现实
基层医疗曾是群众心中的“堵点”。区人大常委会化身“健康哨兵”,紧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。
代表们深入工地、站点、居民家,摸实情、提建议。连续四年,区疾控中心实验室、西城街道、姚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卫生项目被票决为区级民生实事项目。
专题审议更显“专业范儿”与“硬手腕”。精准“把脉”后,开出6条直指核心的审议“猛药”:人才配备、设备更新、服务优化、慢病管理强化……招招见实。
良策催生实效。如今,西城、河北街道高标准服务中心已投用;上里、草坝县域医疗次中心全面建成;姚桥中心预计2025年底提前竣工。历史性跨越达成——全区12个基层医疗机构全部达标“优质服务基层行”能力标准,公共卫生服务“全覆盖”梦想成真。便捷可及的“家门口”服务,赢得群众由衷点赞。
提质增效,“康医养护”谱新篇
“引进来、走出去,家门口也能享名医!”——区域医疗协作带来的新变化,让群众赞不绝口。这得益于人大对医疗水平提升的执着推动。
如何提升区域医疗水平、展现中心城区“主干”担当?这始终是区人大常委会最为关心关注的议题。常委会持续开展督导,全力推动构建多层次、立体化医养健康服务体系。紧盯“川西医疗高地”目标,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题调研组深入区人民医院深度调研,力促其成功通过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复评,并积极推动其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璧山医院、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4家优质单位建立深度合作关系,组建8个专科联盟+2个医养联盟,有效填补学科空白,显著提升区域诊疗水平。
为补齐基层短板,力促优质资源精准下沉。区人大常委会精准“把脉问诊”,督促区人民医院建立长效机制,派驻61名中高级职称医师“常驻”基层坐诊带教,实现优质资源精准下沉。在人大持续关注下,全区12个基层医疗机构均建成标准化中医馆,普遍掌握6类10项以上中医药技术,基层服务能力得到质的飞跃。
聚焦“川西宜养幸福地”建设,区人大常委会由副主任带队,组织专业代表小组深入医院、卫生院、医养中心等地密集开展实地调研督导,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20余条,为政府工作提供有力支持。在人大监督助力下,雨城区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、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、省级健康区,建成2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,拥有1家省级医养服务示范单位。标志性的43500㎡金沙医养综合体拔地而起,开放200张高品质康养床位(使用率95%以上),创新设置健康管理等五大中心,成为“医养+康养+旅游+N”融合发展的典范。
从“看病忧”到“就医暖”,雨城区人大常委会以精准监督之笔,饱蘸惠民实效之墨,生动践行“民之所望,监督所向”。在医疗健康这张民生答卷上,书写了有数据、有温度、有口碑的温暖篇章,为雨城幸福底色增添了璀璨的健康光彩。守护健康、托举未来,雨城人大的步履,永不停歇。(雨城人大 汪轶玮、孙桂秋、植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