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至立夏,万物繁茂。天全县思经镇黍子村的千亩茶园绿浪层叠,智慧农机的轰鸣,采茶人的笑语,民宿小院艺术沙龙的交流,交织成老川茶与时尚风的融合画卷……
这片土地焕发的生机,凝聚着在天全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杨宏彦向“新”履职的坚实足迹。从高山老川茶的数字化转型到粮食产业园的智慧化升级,从民宿产业的特色化运作到产业形态艺术化的延伸,他以“创新”为犁铧,深耕乡村振兴的沃土。
川茶焕新机:从普通茶园到数字产业
“古茶树是活着的文化遗产,但守护它们需要新思维。”打开位于思经镇黍子村红椿岗的物联网监测屏幕,杨宏彦向参观者展示茶园古茶树保护再升级的“数字密码”。通过区块链技术为百年茶树建立“数字身份”,实时监测生长环境;联合高校研发AI采摘系统,解决高山茶人工成本高的痛点;以“老川茶+”跨界融合,推出茶旅研学、古树认养等新业态。
在此基础上,他引导高山茶农推进品牌建设,引入电商直播团队,打造“红椿岗古茶”IP,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百万元;联合国际茶文化协会举办“川茶论坛”,让深山古茶香飘海外。
如今,黍子村高山茶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,带动200余名村民转型为“茶科技员”“茶艺师”,老川茶真正成为富民“金叶子”。
粮田生新景:从传统种植到智能升级
“粮食安全既要守底线,更要谋高效。”在仁义镇连片改造的智慧粮田里,杨宏彦戴着草帽蹲下身,查看土壤墒情监测仪的数据。看完数据,杨宏彦又马不停蹄地来到育秧中心的育秧棚,与管护人员交流秧苗管护注意事项。
“今年,在天全县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下,我们依托‘天府科技云’平台,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的深度合作,从技术对接到200亩规模化育苗仅用时45天,成功将‘蜀香优668(富硒低镉水稻)’‘隆香丝苗’等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推向田间。”杨宏彦用沾着泥星的手掌顺势拔起一株秧苗,从根轻抚过叶尖,放眼育秧中心绿得逼眼的秧苗,翠色翻涌,恍惚间千亩稻花香已漫过鼻尖。
据了解,作为川农大研发的优质品种,“蜀香优668”兼具高产与高附加值特性,亩产预计达1100斤,整精米率65%以上,硒含量高,镉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,契合健康消费趋势。按当前富硒米市场价15元/斤计算,亩产值将突破万元,较传统水稻增长近5倍。在杨宏彦的多方努力下,带领园区通过“企业+科研院所”模式,今年先行示范种植200亩,下一步将启动千亩推广计划,预估亩产收益可观。
杨宏彦2023年提出的“高质量开发高标准农田”建议,在2025年已迭代为“智慧粮园”样板:通过土地集中流转,整合零散耕地1200亩,建成全县首个“5G+无人农场”。无人机巡田、智能灌溉系统、病虫害AI预警等新技术让种粮效率提升40%,更吸引青年创客成立“粮食托管服务队”,农民既可收租金又能挣薪金。 他的《关于建立“粮田银行”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》又一次引发变革:农户将土地经营权存入“银行”,企业按需“支取”规模化种植,既保粮又增收。这种新模式将带动周边的大田、永兴、六城等村集体年增收超百万元。
站在仁义镇红军村现代粮食园的田埂上,杨宏彦掬起一捧黝黑的泥土:“土地不会辜负创新者!代表履职也不能总走老路,得让新风吹进田野。”
民宿开新局:从山居美学到艺术乡建
“我们天全最突出的优势是生态,最大的发展潜力也是生态。作为人大代表,要积极为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注入更多活力与动力。”在一线城市生活多年的杨宏彦,对隐藏在深山之中的古老村落情有独钟,极力将“天人合一”的传统生态理念融入现代发展。
走进黍子村,但见“云上茶宿”星罗棋布,艺术范十足的民宿群落,渐成川西民宿新地标。近几年来,杨宏彦深入调研,积极推动民宿产业从“点状突破”转向“生态构建”:他邀请华威设计师团队通过设计“轻介入”的改造方案,最大限度保留川西民居风貌;引进社会资本,成立“民宿发展基金”,让村民以房屋、手艺入股;策划“二十四节气茶宴”“古茶树写生季”等活动,让民宿成为文化传承载体。
在他牵头制定的《特色民宿联营标准》引领下,全村形成“主理人负责运营、村民参与服务、艺术家提供内容”的共生模式。23家民宿既有美食博主打造的“山野厨房”,也有钢琴师创办的“星空音乐屋”,全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。村民高小军的宅院改造成“茶染工坊”后,年收入翻了三番:“没想到老房子成了‘聚宝盆’!”
从保护一棵古茶树的立法建议,到激活千亩粮田的智慧方案,再到协调八方资源的共富实践,他用“代表+”的创新逻辑在天全大地上写下了“全过程人民民主”的生动注脚。杨宏彦的履职实践证明:当代表工作扎根泥土,就能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,生长出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。(天全人大 张定荣)